假期的最后一天,无聊的看了三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作为一枚沉浸在二次元的死宅,对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到没有怎么留意,还是关注的公众号推送的清一色批评新出的第三季文章,才知道它开播了,以至于我就算没看过,也知道个大概内容。

假期一直忙着走亲访友,连B站的拜年祭都没有看完,等到《舌尖三》跌到现在的4.7分时,才抽空看一下。

先入为主的抱着挑剔批评的态度去审视观看,我既没有太关注纪录片,也不懂摄影的人文呀、风格呀、或者导演呀、背景之类的,纯粹只是作为无关的普通小白群众说说自己的直观想法。

第一分钟的片头就直接扣分了,剪切太快、画面一直在切换跳动,美食都是一闪即过,片头完了都没留下印象。

第一集是直接引起观众差评的《器》,确实像大家批评的那样,整集里关于食物的片头还不到两分钟,既没有制作过程,也没有美食的特写,看完之后只记得章丘铁锅和银杏垫板了。

第三季的制作人换成了刘鸿彦指导,以前是负责历史文化方面的,多是制作人文类的节目,所以《舌尖三》出现的器物和相关文化以及建筑食材的历史背景就不觉得奇怪了。

我们不在意用的什么样的器具、有着什么样的仪式,这是只是美食附带的形而已,更重要的是食材本身的味、没美,才是大家所向看到的,也是大家喜欢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原因。

什么样的《舌尖》才是我们想要的《舌尖》,是能够让观众看饿、能够下饭、能够馋馋欲滴勾起食欲和了解美食的心,观众们会批评的只是因为美食太少,我们要的很简单的,你给我看美食,我们就给你五星。

过分执著于外表和仪式,岂不走偏了道,变成了日式的风格,失去了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。

《舌尖三》单独放出来的话倒也不差,对于纪录片观众的评价一般都是宽容的,片子本身是有6到7分的水准的,只是因为有第一季和第二季的珠玉在前,还因为观众阔别四年后的审美要求的提高,就算是现在的陈晓卿自己来拍,怕也只能7分收尾。

《舌尖上的中国三》只是在错误的时间用错误的地点出现在了观众面前,要是改成《器具里的中国》,就可以及格了。

舌尖三.webp
舌尖三.webp